打破以学科为主的科室设置,建立以病种为中心的多学科专业组,联合基础医学研究团队,共同推动疾病机制、筛查诊断、治疗方式的研究。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共同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减少医疗机构内的转诊、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组建医生科学家领导的包括临床医生、基础研究者以及药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的团队,积极倡导与践行临床问题驱动型研究,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炼出其中的科学问题,通过开展系列转化医学研究产出诊疗标准、实践指南、创新药品、医疗设备等解决方案和诊疗产品,最终回馈到临床进行验证、评价和优化。
将标准化的诊疗规范与个性化的方案选择相结合,提倡患者参与的诊疗活动模式,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就医体验。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积极发展分子影像探针、基因检测、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技术,通过探索性的研究实现诊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成为新药物、新设备、新技术的实践区。
贯彻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全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MDT会诊、专科转诊等服务方式,为患者提供从预防、疾病早筛、综合性诊疗和持续性管理的全流程医疗服务。全科医学科通过与专科间的紧密联系,承接患者的双向转诊,保证专病管理的持续性和专业性。
在保证患者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借助技术提升、流程优化和管理精益,通过日间诊疗中心将部分传统的住院医疗服务门诊化、日间化,并集约化地提供门诊操作性诊断治疗服务,从而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优化患者体验,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支持。
围绕临床及管理需求打造智慧的数字化数据中心。数据一体化管理是赋能开放研究平台的战略配置,是全新科室融合诊疗模式的一站式场景呈现,是深度融合“医研学产”的前沿探索,是运用先进信息系统以实现智能化智慧型医院的完美呈现。
2025-03-07
2025-02-21
2025-01-26
2024-12-20
2024-12-18
新兴的RNA编辑技术为纠正致病基因突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策略。与DNA编辑不同,RNA编辑只会瞬时改变由DNA转录产生的RNA转录本,避免了DNA编辑脱靶所带来的长期安全性风险。目前已报道有两种腺苷脱氨酶ADAR(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依赖的靶向RNA腺苷至肌苷(A-to-I)的编辑系统,但分别有高脱靶、编辑范围和编辑效率受限的问题。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佳团队和复旦大学杨力团队合作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Specific and efficient RNA A-to-I editing through cleavage of an AD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佳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Leveraging base excision repair for efficient adenine base editing of mitochondrial DNA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线粒体DNA腺嘌呤碱基编辑器TALEDs的工作机制,并研发出一系列增强型工具(eTALED6s),显著提升了编辑效率与精准度,为线粒体疾病治疗提供了新工具。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刘佳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课题组合作,发现类嗅质蛋白(OLFML3,Olfactomedin-like protein 3)通过促进免疫反应基因1(IRG1,Immunoresponsive gene 1)的线粒体定位,进而调控巨噬细胞的线粒体的功能。该研究成果以“OLFML3 Promotes IRG1 Mitochondrial Localization and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Macrophages”为题,于2025年2月26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上在线发表。
3月17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皞鹏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课题组、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Dario Vignali课题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孔燕课题组及百济神州沈志荣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阐明了免疫检查点LAG3受体激活的分子开关机制,并开发了基于功能性生物标志物的疗效预测体系,为靶向免疫检查点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