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上海临床研究中心顺利完成了核医学科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吊装就位,这是推进中心核医学“产学研医”综合平台建设的关键时刻,为中心打造先进的放射性药物研产平台奠定核心基础,也标志着中心在建设新型一流研究型医院开启新征程。
回旋加速器体积庞大,单个部件可重达15吨,总重量可达100吨,并且对于吊装精度要求极高。中心多部门联合制定精密方案,高效安全将其成功送达核素制备区。

回旋加速器是服务于核医学诊疗的重要大型设备,是医用正电子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来源之一,保障PET/CT、PET/MRI 检查所需使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成功制备。此次投用的12 MeV回旋加速器配备液体靶、气体靶及固体靶,可稳定生产18F、11C、13N、15O、64Cu、68Ga、89Zr等多种正电子核素,全面满足核医学临床诊疗、新型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转化所需。核素制备区同步配备5台放射性药物自动合成仪、固体靶核素纯化系统、GC/Radio-HPLC/ Radio-TLC质控设备及15O-H2O制备系统。其中,15O-H2O显像是心肌和脑等各个脏器的血流量测定的“金标准”。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通过靶向特定生物过程(如代谢、受体表达等),使PET设备能够从体外无创、定量地可视化活体内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实现对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等临床需求。尤为重要的是,在“诊疗一体化”范式中,正电子药物扮演着“导航员”角色,通过诊断性显像筛选适合接受对应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患者,并指导治疗方案制定,最终推动精准医疗的实现。

核医学科是中心重要的临床及科研平台。科室可系统开展30多种医用同位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工作,其中涉及到的诊断类核素包括68Ga、18F、11C、99mTc、64Cu-、124I、89Zr等;治疗类核素包括131I、177Lu、90Y、67Cu、89Sr、225Ac、223Ra、211At、212Pb、188Re等。科室不仅配备国际领先的临床核医学影像与治疗设备,如长轴PET/CT、PET/MR、SPECT/CT、医用回旋加速器、多核素治疗病房(131I、177Lu、90Y、211At等)、90Y/125I/166Ho等核素介入手术室等;还配备了小动物PET/SPECT/CT、放射自显影系统等药物研发系统,其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临床研究-临床试验-服务病患”全链条体系,致力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核医学临床研究及临床诊疗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