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以学科为主的科室设置,建立以病种为中心的多学科专业组,联合基础医学研究团队,共同推动疾病机制、筛查诊断、治疗方式的研究。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共同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减少医疗机构内的转诊、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组建医生科学家领导的包括临床医生、基础研究者以及药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的团队,积极倡导与践行临床问题驱动型研究,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炼出其中的科学问题,通过开展系列转化医学研究产出诊疗标准、实践指南、创新药品、医疗设备等解决方案和诊疗产品,最终回馈到临床进行验证、评价和优化。
将标准化的诊疗规范与个性化的方案选择相结合,提倡患者参与的诊疗活动模式,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就医体验。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积极发展分子影像探针、基因检测、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技术,通过探索性的研究实现诊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成为新药物、新设备、新技术的实践区。
贯彻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全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MDT会诊、专科转诊等服务方式,为患者提供从预防、疾病早筛、综合性诊疗和持续性管理的全流程医疗服务。全科医学科通过与专科间的紧密联系,承接患者的双向转诊,保证专病管理的持续性和专业性。
在保证患者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借助技术提升、流程优化和管理精益,通过日间诊疗中心将部分传统的住院医疗服务门诊化、日间化,并集约化地提供门诊操作性诊断治疗服务,从而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优化患者体验,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支持。
围绕临床及管理需求打造智慧的数字化数据中心。数据一体化管理是赋能开放研究平台的战略配置,是全新科室融合诊疗模式的一站式场景呈现,是深度融合“医研学产”的前沿探索,是运用先进信息系统以实现智能化智慧型医院的完美呈现。
2025-07-09
2025-06-15
2025-05-30
2025-05-23
2025-05-22
7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张贺桥与诺贝尔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非核苷类抑制剂有效抑制麻疹病毒和尼帕病毒RNA聚合酶复合物活性的分子机制,为应对这两种全球性传染病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科学基础。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雪松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Precise metabolic dependencies of cancer through deep learning and validations”的研究论文,构建了基于图的深度学习的癌症代谢依赖性预测模型“DeepMeta”,该模型依据转录组和代谢网络信息,首次实现癌症样本代谢依赖性靶点的精确预测。
近日,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上海科技大学曾嵘教授领导的临床系统生物学平台将系统生物学方法与高质量临床试验(RCT)相结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在Nature Medicine上合作发表了题为“An adaptive AI-based virtual reality sports system for adolescents with excess body weigh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虚拟现实(VR)运动干预对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多维度获益机制。在这项研究中,临床系统生物学平台对血浆分子动态变化的深度解析,与高质量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高度嵌合,为临床试验的可解释性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张兵/清华大学饶子和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the MmpL5/MmpS5 efflux transporter from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结核分枝杆菌外排转运复合体MmpL5/MmpS5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其独特的生物组装模式及潜在的药物外排机制,为精准靶向该系统开发新型抗结核治疗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和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