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以学科为主的科室设置,建立以病种为中心的多学科专业组,联合基础医学研究团队,共同推动疾病机制、筛查诊断、治疗方式的研究。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共同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减少医疗机构内的转诊、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组建医生科学家领导的包括临床医生、基础研究者以及药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的团队,积极倡导与践行临床问题驱动型研究,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炼出其中的科学问题,通过开展系列转化医学研究产出诊疗标准、实践指南、创新药品、医疗设备等解决方案和诊疗产品,最终回馈到临床进行验证、评价和优化。
将标准化的诊疗规范与个性化的方案选择相结合,提倡患者参与的诊疗活动模式,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就医体验。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积极发展分子影像探针、基因检测、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技术,通过探索性的研究实现诊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成为新药物、新设备、新技术的实践区。
贯彻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全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MDT会诊、专科转诊等服务方式,为患者提供从预防、疾病早筛、综合性诊疗和持续性管理的全流程医疗服务。全科医学科通过与专科间的紧密联系,承接患者的双向转诊,保证专病管理的持续性和专业性。
在保证患者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借助技术提升、流程优化和管理精益,通过日间诊疗中心将部分传统的住院医疗服务门诊化、日间化,并集约化地提供门诊操作性诊断治疗服务,从而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优化患者体验,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支持。
围绕临床及管理需求打造智慧的数字化数据中心。数据一体化管理是赋能开放研究平台的战略配置,是全新科室融合诊疗模式的一站式场景呈现,是深度融合“医研学产”的前沿探索,是运用先进信息系统以实现智能化智慧型医院的完美呈现。
2025-07-28
2025-07-22
2025-07-16
2025-07-09
2025-07-01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剑峰课题组和合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了题为“Targeted delivery of BMPR2 mRNA attenuates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by reversing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类高效的肺靶向固体脂质纳米粒(LNP),成功将编码骨形态发生蛋白 II 型受体(BMPR2)的mRNA递送至肺内皮细胞,有效逆转了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
7月16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力烨课题组与波士顿大学团队在国际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题为“Comparative mitochondrial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es reveal strain-specific features of RNA editing in Trypanosoma brucei”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线粒体基因组的环境适应性进化。张力烨课题组工程师赵晓静、2025届本科生何亦欣(目前为多伦多大学研究生)、2023届本科生张凡(目前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研究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凭借其高效性和便捷性,已在生物医药、农业育种及合成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主流核酸酶Cas9和Cas12a因分子量过大(超过1000个氨基酸)而难以高效在体递送,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023年,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季泉江团队发现了一类全新的超小型CRISPR-Cas12n系统(400-700个氨基酸),不仅能识别罕见的A富集PAM序列,还在细菌和人类细胞中展现出高效编辑能力。团队表征了四种同源核酸酶(AcCas12n、RdCas12n、MlCas12n和CgCas12n),其中天然AcCas12n具备高编辑活性,经过工程优化后的Cas12Pro在大多数基因组位点的编辑效率已达到常规Cas9/Cas12a水平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彭畅课题组成功开发出一款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柔性可穿戴螺旋超声贴片,为非侵入性治疗糖尿病神经性疼痛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这项创新技术与国际现有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案相比,突破了现有疗法存在的药物依赖、手术创伤等诸多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