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畴文,消化内科学家,临床流行病学家。1992年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研习临床流行病学、卫生发展学,获理学硕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外事处处长,复旦大学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2020年作为上海市援鄂第五批医疗队领队,参与武汉抗疫工作。现任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院长)。
您主持筹建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临床研究在医学、健康领域的重要性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取得了愈加醒目的成果,无论在国内外。我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到上海中山医院工作后,曾获得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学术网络的支持资助,曾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系统学习卫生发展学和临床研究方法学,之后又前往美国从事临床研究以及与临床相结合的基础研究。以后又有从事并主持高校、医学研究和教育机构对外交流的工作经历,让我对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充满热情。在行政工作和临床工作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股推动中国临床研究规范化和高水平发展的热火。这次筹建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某种程度上,正契合我多年追求的事业。
目前,国内的临床研究整体水平与国际前沿尚有差距。一方面,许多医院专注于医疗服务(这是医院本身的使命任务决定的),对科研的支持相对不足,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临床研究的开展;另一方面,临床研究的规范化程度和质量及路径亟待提升,包括在人力资源、设计、管理以及在临床、基础、应用、转化等方面。
中心的设立就是为了致力于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打造一个集临床服务、科学研究和创新应用为一体的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
作为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中心,上海在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中心的目标之一是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医疗技术从“0到1”的创新,开发创新型生物医药产品,切实造福患者。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中心的重要特色,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动力。同时,我们还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临床科研赋能,以提升研究效率和成果转化速度。
我们将在“守正创新”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闭环。中心不仅关注科研成果的产出,更重视成果的实际转化与应用;不仅聚焦多发病的研究,也将投入力量开发针对罕见病的治疗药物,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跨能级高速发展,助推上海医疗卫生体系和生物医药产业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发展,助力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将采取哪些创新的运营机制?
我们中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又是一所高水平科研机构。这种与高水平创新型大学无缝衔接的新模式的实现,核心在于推动医疗服务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首先是构建跨学科协作机制。我们将与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机构合作,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推动基础科学家、临床医生、公共卫生专家、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等多领域专家的紧密合作。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将为基础研究提供方向,而基础研究的成果又通过反哺机制应用于临床。这种双向反馈机制将有力加速临床与科研之间的互动,确保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临床应用,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上的系统性创新将确保科研工作得到持续高效的支持。我们将采用灵活的床位和资源调配机制,根据科研需求动态调整床位分配。同时,通过智能管理系统,最大程度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无缝衔接。
在人才管理方面,我们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致力于吸引上海、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人才加盟,全职兼职均可接受。我们将通过制定创新性的成果分配机制和绩效考核标准,为每位人才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和长效的激励保障。中心将充分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打造一支高效协作、富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为中心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秉持多元化的人才理念,重视包括医护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后勤支持人员等每一个岗位的人才。中心将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和激励各岗位人才的工作氛围。
通过这些机制创新,我们力图打造一个资源高效整合、学科深度交叉、人才高度聚集的临床研究平台,为中国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首先,中心将积极推动与国际顶尖机构的深度合作。我们计划与欧美一流医学科研机构等国际性学术组织建立有实质内容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借鉴这些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科研方法和广泛的联系联络,提升我们的水平。例如,今年6月份,我曾带队访问美国的辉瑞研究医院并与他们讨论合作事宜;9月份,辉瑞中国研发中心与我们联合举办了一场专题培训,以提升我们的临床研究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其次,中心将致力于参与和建设全球化的医学科研网络。我们期待构建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和学术推动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如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心已经成为曾创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的成员单位。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科研项目合作上,还包括联合建设实验室、开展跨国研究课题以及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以促进医学研究成果的全球共享。
我们将积极吸引国际顶尖医学专家、科学家以及优秀的海外归国人才加入。通过引入具有全球视野和先进研究理念的高端人才,中心将建立一支多元化、跨学科的国际化研究团队。这样的团队不仅能提升科研创造力,还能为全球医学研究合作提供桥梁和平台。
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规划?
“医生科学家”是中心发展的关键之一。我们将构建一个有利于医生科学家成长的环境,突破传统的“临床为主、科研为辅”的医生成长模式。中心将充分保障他们的科研时间,并配备丰富的资源,包括高水平实验室、跨学科协作机会以及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等。例如,中心可以设立科研专用假期,让医生每年有几个月的时间专注于科研工作,将能够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从而为医学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多兼具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医学科研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人才不仅将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力量,还将为解决临床中的复杂问题和服务患者需求作出卓越贡献。
全球招聘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诚邀杰出的临床医师和科学家申请各级临床和研究岗位——包括学科带头人、医生科学家(独立PI)、各级临床医师、科研人员等。优秀者将有机会获聘为上海科技大学常任教授。有意应聘者请将求职信、个人简历、研究/工作计划以及三位推荐人的联系方式发送至:
hospital-hr@shanghaitech.edu.cn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clinic.shanghaitech.edu.cn/
https://www.shanghaitech.edu.cn/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研究型医院,隶属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上海科技大学建设和管理,于2021年4月29日在上科大揭牌成立,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中心一期建设工程已于2022年9月30日正式开工,2024年7月8日主体结构封顶,预计于2025年底竣工,2026年试运营。
中心将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进行规划建设,主要聚焦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兼顾呼吸系统疾病、泛血管疾病、风湿免疫及肌肉骨骼疾病、感官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初期设500张床位,其中200张为核定床位,300张为研究型床位,未来根据发展需求,适时发展为1000张床位。
中心主要承担集聚优质临床研究资源,聚焦重大疾病研究,在医学、生物医药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开展协同攻关,培育临床研究多方向创新策源地等职能。中心在承担临床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含I、II、III和IV期的临床试验)的同时开展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积极推动与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医院在疑难杂症诊疗和临床研究方面的合作,让更广大的患者受益。
中心还将积极参与、组织并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打造新药物、新设备、新器械、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临床指南、疾病诊治规范和标准的创新策源地,努力成为高水平临床能力和生物医药研究能力兼备的医学科学家的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提高我国医学科技源头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跨能级高速发展,实现助推上海医疗卫生体系和生物医药产业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发展,惠及社会民生的目标,助力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